眼乾酸澀老流淚?中醫教你從體質調理到日常護眼

在長時間盯著螢幕、熬夜滑手機與飲食不規律的現代生活中,乾眼症悄悄成為現代人的「文明病」。眼睛乾澀、痠脹、視物模糊、甚至有沙子磨眼的異物感,讓許多人不得依賴人工淚液暫時舒緩。然而,症狀時好時壞,總是反覆困擾。究竟乾眼為何找上門?中醫帶你了解並改善乾眼症。

眼乾酸澀老流淚?中醫教你從體質調理到日常護眼
眼乾酸澀老流淚?中醫教你從體質調理到日常護眼

一、乾眼為何找上你?

中醫認為,「眼者,五臟六腑之精華。」瞳孔屬腎,黑睛屬肝,白睛屬肺,上下眼瞼屬脾,內外眼角屬心。眼睛的健康狀況,往往能反映出五臟的功能狀態。

在五臟中,以肝、腎、脾、肺與眼最為密切:

1、肝藏血、開竅於目:

長期用眼過度,肝血耗損,眼睛容易乾澀、疲勞。

2、腎藏精、生髓:

隨著年齡增長和熬夜過度,腎精不足,常見視物模糊、眼乾。

3、脾胃為後天之本:

飲食油膩、嗜辣甜食,脾胃易生濕熱,多表現為眼眵(眼屎)增多、白睛淡紅。

4、肺主皮毛:

風熱之邪從皮毛而入,熱傷肺臟,肺陰不足,多見眼乾少淚、咽乾。

因此,乾眼症不僅是「淚水不足」,更是體內陰津虧虛、肝腎失養或濕熱內阻的結果。

二、辨體質調眼睛

中醫根據不同體質,選用不同中藥改善乾眼症:

1、邪熱留戀型:

多表現為白睛有血絲,畏光流淚,眼睛乾澀。可用桑白皮湯清熱利肺。

2、肺陰不足型:

多表現為眼睛乾澀,眼淚少,視久容易疲勞,甚至視物模糊。全身症狀可見乾咳少痰,咽乾,便秘。可用養陰清肺湯滋陰潤肺。

3、脾胃濕熱型:

眼睛乾澀疼痛,白睛淡赤,白色泡沫樣眼眵,眼瞼重墜感。全身症狀可見口粘或口臭,小便短赤,便秘。可用三仁湯清利濕熱,宣通氣機。

4、肝腎陰虛型:

眼睛乾澀,畏光,視物模糊,頻繁眨眼,白睛淡紅,可用杞菊地黃丸補益肝腎,滋陰養血。

三、五招護眼法

1、調整作息與用眼習慣

早睡可養肝腎,肝開竅於目,晚上11點到凌晨3點,經絡之氣循行於肝膽經,此時段要熟睡。使用電腦或看螢幕時可遵循「20-20-20原則」,每20分鐘,看遠處20英尺的地方20秒。

2、眼部運動

有意識地輕輕閉眼,再緊閉眼皮,最後完全睜開,每個動作維持2秒,重複15次,每天做2次,可以促進淚液分泌,保持眼部濕潤。

3、熱敷眼睛

每天用約40℃的毛巾或熱敷眼罩熱敷眼睛10-15分鐘,熱敷1-2次,促進眼周循環,緩解乾澀。

4、按摩穴位

用雙手拇指依次按揉以下穴位,每個穴位按摩2-3分鐘,有助於放鬆眼周肌肉,促進眼周血液循環,緩解眼睛疲勞。按揉力度以有痠脹感為度,每天按摩2次,眼睛疲勞的時候可以多按揉幾次。

攢竹穴:位於眉頭內側邊緣凹陷中。

魚腰穴:位於眉毛的中心點,眼眶骨的凹洞處。

絲竹空穴:位於眉梢後凹陷處。

睛明穴:位於面部,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,當上眼瞼部眼眶內側緣與眼球之間空隙部。

承泣穴:位於眼眶的正下方,眼眶骨的凹洞處。

太陽穴:位於顳部,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,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。

5、健康飲食

建議多攝取 Omega-3 脂肪酸(如鮭魚、亞麻籽)、維生素 A、C(胡蘿蔔、奇異果)及抗氧化食材(藍莓、深綠色蔬菜),這些營養素有助於改善淚液分泌、抗發炎,進而緩解眼睛乾澀不適。同時減少辛辣、燒烤、油炸食物攝入,維持水分充足。

除了中藥調理與日常保養,許多人也會選擇膳食補充品,如「潤眼寶」,作為日常眼部健康支持。

乾眼症看似小毛病,如不調理,會影響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。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愛眼:多眨眼、勤熱敷、少熬夜、吃得清淡、心情舒暢,讓雙眼重現清明與光澤。

需要提醒讀者的是,以上提到的草藥以及膳食補充品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