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如何看待痛風

痛風,看似「關節炎」的小毛病,卻常痛起來如虎咬骨。早在兩千多年前,中醫典籍《外台秘要》就記載此病,稱之為「白虎歷節」,形容疼痛如虎咬、痛徹骨節。古人亦稱之為「富貴病」,多由飲食肥甘厚味所致。現代醫學指出,痛風的根源在於血中尿酸過高,尿酸結晶沈積關節,導致劇烈疼痛。

現代醫學認為,痛風與遺傳、高尿酸血症、肥胖、酗酒及高嘌呤飲食有關。
現代醫學認為,痛風與遺傳、高尿酸血症、肥胖、酗酒及高嘌呤飲食有關。

一、中醫眼中的痛風

中醫將痛風歸入「痹症」範疇。「痹」者,閉也,意思是氣血運行不暢、經絡受阻。當風、寒、濕、熱等邪氣侵入關節,氣血不通,「不通則痛」,故見關節疼痛、紅腫、屈伸不利等症。

二、痛風的成因

現代醫學認為,痛風與遺傳、高尿酸血症、肥胖、酗酒及高嘌呤飲食有關。而中醫認為,痛風的原因分為外因和內因。外因爲風、寒、濕、熱之邪侵襲人體,痹阻經絡。內因則多由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和體質虛弱所致。久而久之,痰濕、瘀血互結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疼痛反覆。

三、痛風的四個證型

中醫講究辨證施治,痛風依體質不同,大致分為四型:

1、濕熱型

關節紅腫灼痛、口渴、小便短黃等。可用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清熱利濕,通絡止痛。

2、寒濕型

關節遇冷加重、痛如凍骨。可用烏頭湯溫經散寒,去濕止痛。

3、痰瘀型

關節變形、舌質紫暗。可用二合湯化痰散瘀,通絡止痛。

4、肝腎兩虛型

關節疼痛日久不愈、腰膝酸軟、肌肉瘦削等。用獨活寄生湯培補肝腎,通絡止痛。

四、兩道食療,改善痛風

1、百合薏米湯

材料:百合15克,薏苡仁30克

做法:將百合和打碎的薏苡仁放入鍋中,加入6碗清水,煮成2碗,湯水連湯料一同食。研究發現,薏苡仁油可降低血清尿酸水平。注意,脾胃虛寒和夜尿頻繁的人慎用。

2、玉米鬚茶

材料:玉米鬚30克

做法:將玉米鬚洗凈,放入鍋中,加水1000ml,煮10分鐘即可。玉米鬚性甘、淡,味平,入腎、膀胱、肝、膽經,有利水消腫、瀉熱的功效。

現代醫學認為,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,導致尿酸結晶堆積的慢性代謝疾病。日常生活中,透過少吃高嘌呤食物(如動物內臟、海鮮、高湯),多喝水、適當運動幫助尿酸排出,改善代謝。也可以考慮搭配日常營養補充品,如「代謝寶」來支持代謝平衡。

需要提醒讀者的是,以上提到的草藥以及膳食補充品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