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養生:中醫教你三防三調,安然過秋入冬

霜降,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,也是冬季的序曲。此時天地之氣由動轉靜,陽氣漸收、陰氣漸長,萬物進入收藏階段,人體亦當順應天時,調整作息與飲食,以養精蓄銳,為寒冬作準備。從現代醫學角度看,此時人體代謝變慢,適度進補與防寒也尤為重要。

一、中醫眼中的霜降

古籍《二十四節氣解》記載:「氣肅而霜降,陰始凝也。」霜降之時,天地之氣漸寒,清晨草木披霜,萬物由榮轉衰,意味著秋天已接近尾聲。對人體而言,此時陽氣漸收、陰氣漸盛,氣候乾冷,易耗津液。若不注意調養,常出現皮膚乾燥、口鼻咽喉不適、手腳冰冷等症狀。

霜降之時,陽氣漸收、陰氣漸盛,此時養生要點在於養脾胃、潤肺氣、調肝腎,以順應自然變化。
霜降之時,陽氣漸收、陰氣漸盛,此時養生要點在於養脾胃、潤肺氣、調肝腎,以順應自然變化。

中醫認為,此時養生要點在於養脾胃、潤肺氣、調肝腎、注意保暖,以順應自然變化、鞏固身體正氣。

二、霜降三防

1、防燥潤肺

氣候乾燥,宜潤肺養陰。可多食梨、百合、蜂蜜、蓮藕等潤燥之品。

推薦食譜:雪梨銀耳湯

材料:雪梨1顆,銀耳10克,大棗6枚,枸杞少許,冰糖適量。

做法:銀耳泡發後切碎,加水煮20分鐘,再加入雪梨、大棗、冰糖,小火煮20分鐘,最後放入枸杞後即可。

功效:養陰潤肺、生津止咳。

2、防寒暖脾

霜降後晝夜溫差加大,宜護脾保暖。

推薦茶飲:陳皮薑棗茶

晝夜溫差大,除了注意足部與腰腹保暖外,日常也可以透過飲用「陳皮薑棗茶」。

材料:生姜3片、紅棗2枚、陳皮1小塊,

做法:紅棗剪碎,將所有材料放入杯中,沸水沖泡5-10種分鐘後溫飲。

功效:暖中散寒、理氣健脾。

若平時工作忙碌,容易疲倦,也可輔以膳食補充品,如「補氣寶」,幫助維持體力與能量,調整身體狀態。

3、防鬱養肝

霜降之後日照漸短,人易情緒低落。宜曬太陽、深呼吸、適當運動。

每日上午或午後,在陽光下做緩慢伸展、深呼吸,15分鐘,讓背部溫煦督脈、振奮陽氣。也可進行太極、散步、八段錦等鍛鍊,以疏肝解鬱、助氣機條達。

三、霜降三調

1、調脾胃

脾胃為氣血之源,秋末健運脾胃有助於冬藏。

推薦湯方:山藥芡實排骨湯

材料:山藥60克、芡實30克、紅棗4枚,生薑30克、排骨300克。

做法:排骨切塊,溫水浸泡,焯水後撈出洗淨,山藥切塊,芡實洗淨備用。將所有材料倒入鍋中,加入適量清水,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燉1小時,最後加入適量食鹽調味即可食用。

功效:健脾益氣、利濕固腎,尤適脾虛便溏、食欲不振者。

2、調肺

秋冬交際之時,燥與寒並至,易傷肺臟,固護肺臟尤為關鍵。

推薦湯方:百合銀耳湯

材料:蓮子15克、百合12克、銀耳12克、紅棗3枚,適量冰糖。

做法:先將蓮子、百合、銀耳、紅棗用水洗淨泡軟,然後放入湯鍋,加適量清水煎煮,再加入適量冰糖調味。煮湯時,時間要久一些,使白木耳中的膠質溶到湯裡。

功效:潤肺養陰、安神。對護肺、預防感冒也有很好的功效,適合肺燥、皮膚乾燥和睡眠不佳的人群飲用。

3、調肝腎

霜降後進入冬令調補階段,宜平補肝腎、養血益精。

推薦湯方:西洋參烏雞湯

材料:烏雞400克、西洋參15克、枸杞15克、紅棗6枚,生薑3片,鹽適量。

做法:西洋參、枸杞、紅棗、生薑洗凈,烏雞切塊,焯水後撈出洗淨備用。將西洋參、紅棗、生薑倒入鍋中,加入適量清水,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燉1小時。出鍋前加入枸杞,適量鹽調味後即可。

功效:滋補肝腎、養陰益氣,適合神疲乏力、口乾咽燥的燥熱體質者。

 霜降,是陰陽轉折的重要節點。宜早睡早起、調理脾胃、護肺養腎,使正氣充盈、陰陽調和。願大家順應時令,平補養生,靜待冬藏。

需要提醒讀者的是,以上提到的草藥以及膳食補充品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