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眼中的脂肪肝:從脾虛濕盛談代謝調理之道

在現代生活中,脂肪肝早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問題。無論是愛吃外食的上班族、久坐的辦公族,甚至是身材偏瘦的人,都可能在體檢報告中看到「脂肪肝」三個字。

現代醫學認為,脂肪肝是指肝臟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狀態,常與肥胖、胰島素阻抗、高脂飲食等有關。初期症狀並不明顯,若長期未改善,可能進一步導致肝纖維化、肝硬化,並增加肝癌風險。

那麼,中醫如何看待脂肪肝?又該如何調理呢?

一、中醫對脂肪肝的理解

中醫認為,脂肪肝多屬於痰濕、脾虛、肝鬱、濕熱範疇,並非單純的肝臟問題,而是整體代謝失衡的結果。

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脾為生痰之源」。當脾胃功能失調、水濕不化,便生成痰濕;痰濕滯於肝絡,導致氣滯血瘀,最終形成脂肪堆積。

因此,中醫認為其核心病機是痰濁內阻、脾虛濕盛、肝鬱氣滯。脾虛則水濕不化;肝鬱則氣機不暢,兩者交互影響,使脂肪無法正常代謝。

二、常見證型與調理思路

中醫治療脂肪肝講究「辨證施治」,不同體質需有不同調理重點。

1、脾虛濕盛型:常見體型虛胖、右上腹不適、倦怠乏力、腹脹、頭暈等。宜健脾利濕,可用茯苓、白朮、陳皮等。

2、肝鬱氣滯型:多見右上腹悶痛、胸脅脹悶、頭痛、情緒抑鬱等。宜疏肝解鬱,可用柴胡、香附、郁金等。

3、肝膽濕熱型:多見右上腹悶痛脹痛、口乾口苦、易怒、大便黏滯等。宜清熱利濕,可用梔子、黃連等。

4、瘀血內阻型:脅肋刺痛、痛處拒按、舌質紫暗等。宜活血化瘀,可用丹參、赤芍等。

這些方藥的原則在於調脾以化濕,疏肝以行氣,活血以化脂,既顧及臟腑功能,又能促進氣血運行,從而恢復代謝平衡。

三、日常養肝保健之道

脂肪肝的早期損傷通常是可逆的,支持肝臟健康離不開生活習慣的改變。 

1、健康飲食

應少油少糖,戒煙酒,減少夜宵與加工食品。可多攝取動物性蛋白、高纖維蔬菜、山楂、薏仁等助代謝食物。

2、適度運動

每日進行快走、太極、瑜伽等有氧運動,有助助氣血運行與脂肪代謝。

3、情志調節

肝主疏泄,情志不暢易致肝鬱氣滯,進而影響肝臟的脂肪代謝。可透過冥想、深呼吸、靜坐放鬆心情。

4、穴位按摩

可常按揉以下幾個穴位,幫助疏肝理氣、健脾化濕、調節氣血,從而支持肝臟代謝功能。

期門穴:位於乳頭正下方,第6肋間隙凹陷處,前正中線旁開4寸。該穴位可以幫助疏肝理氣。

天樞穴:位於肚臍旁開3橫指處。該穴位能幫助健脾化濕、理氣消滯。

足三里穴:位於小腿外側,外膝眼下四橫指,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。該穴位能調理脾胃、清熱化濕、扶正培元。

三陰交穴:位於小腿內側,腳內踝尖往上四橫指寬處,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。該穴位可以補血益氣、促進代謝。

近年也出現一些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綜合草本膳食補充品,如 「代謝寶」,適合搭配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,用於日常代謝調理。

脂肪肝的形成,往往是身體長期代謝失衡的結果。中醫講究「治未病」,強調在疾病尚未明顯發作前調整體質。透過健脾化濕、疏肝理氣、調氣活血,使身體恢復平衡。與其等到肝功能異常再驚慌,不如從今天開始,飲食有節、運動有度、情志舒暢,讓肝臟重拾健康活力。

需要提醒讀者的是,以上中藥以及膳食補充品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