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人生活節奏快、壓力大,許多人一到季節轉換便容易感冒、疲倦,甚至長期覺得體力不如從前。在中醫看來,這些現象多與正氣不足有關。
《黃帝內經》有言: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。」當人體的防禦力(即現代所說的免疫系統)減弱時,外界的風、寒、濕、熱等邪氣便容易乘虛而入。因此,中醫調理免疫的核心在於補氣健脾、固護正氣。
一、中醫的免疫觀
中醫認為免疫力的本質就是「正氣」。正氣足,則百病不侵。而「脾」是氣血生化之源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就會導致抵抗力下降。
因此,想要提升免疫力,從補氣健脾入手,讓氣血充盈、臟腑協調,鞏固身體防線。
二、補氣養脾的藥食良方
1、玉屏風散:
黃耆6克,白朮6克,防風3克,研磨成粉末,半杯溫開水沖服,可以作為日常保健使用。適用於身體虛弱容易感冒者,或病後體虛,容易出汗,怕風,倦怠,面色蒼白者。研究發現,黃耆可以改善免疫系統功能。
2、四神湯:
蓮子、山藥、茯苓、芡實佐以豬肚燉煮後食用,具有健脾利濕、補中益氣之效,有助於改善免疫力。適用於體弱勞累、腸道虛弱、消化不良、腹瀉者,也適合癌症患者食用。研究顯示,山藥中的薯蕷皂苷、多醣等成分,可以改善免疫系統;茯苓對腫瘤發展有積極作用。
三、3法養氣,喚醒身體防禦力
1、飲食補氣
避免過食寒涼、生冷、油膩、煎炸的食物,多選用溫和食材如薑、山藥、白扁豆等,幫助脾胃運化,改善免疫力。
2、運動養氣
太極拳、氣功等柔和運動能促進氣血流暢、改善肺功能,進而強化免疫防禦。研究顯示,長期練習太極拳和氣功對免疫防禦有正向影響。

3、情志調氣
情緒穩定則氣機通暢。反之,焦慮、抑鬱、長期壓力都會損傷脾氣與免疫功能。保持心平氣和,是最自然的養生法。
4、穴位保健
按摩曲池穴、合谷穴和足三里穴,可以預防感冒、調節免疫系統。一天2次,每次按揉2-3分鐘,力度以有酸脹感為宜。
另外,根據不同症狀,還可以選擇其他穴位進行保健:
風池穴:
風池穴耳後枕骨下緣,髮際內凹陷處。該穴位有助於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。雙手拇指指腹向對側眼睛方向按揉2-3分鐘,力度以有酸脹感為宜。
迎香穴:
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中點旁法令紋凹陷處。該穴位有助於通鼻竅、緩解鼻塞流涕。雙手食指分別按住鼻翼兩側的迎香穴,並依照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方向各按揉50次。
大椎穴:
大椎穴位於項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該穴位有助於緩解發熱。食指和中指併攏按揉100次。
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,不是人人都有時間每日煮藥膳調理。此時,可考慮膳食補充品,作為日常營養補給的一部分。如「補氣寶」,結合多種補氣草本精華,旨在支持免疫、恢復元氣。
提升免疫力,並非一味進補,而是透過調理氣血和臟腑功能,恢復身體的自然平衡。 當正氣充盈、氣血流暢、情志舒暢時,人體自然具備抵抗疾病的力量。
需要提醒讀者的是,以上中藥以及膳食補充品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