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乏:氣血不足的信號,如何補回身體的動力?

秋意漸濃,許多人開始感到一種說不出的「懶」。早上醒不來、白天犯困、工作提不起精神,覺得全身無力。這種現象,在中醫裡被稱為「秋乏」。它不是單純的疲勞,而是一種「氣血虛」的訊號。

一、為什麼秋天特別容易「乏」?

秋屬金,主收斂。隨著氣溫下降、晝短夜長,人體陽氣也開始內收。中醫認為「人與天地相應」,自然界的收斂,也讓人體新陳代謝轉為慢節奏。若此時氣血不足、脾胃運化力弱,就容易出現面色萎黃或蒼白、嘴唇乾裂、喉嚨乾、懶倦、心煩、失眠等「秋乏」現象。

《黃帝內經》有言:「秋氣之應,養收之道也。」此時若不懂得調養,過度操勞或熬夜,氣血虧損,為冬季的虛寒埋下隱患。

二、中醫怎麼看秋乏的本質?

秋乏,本質上是氣血不足與脾虛濕困的反映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,水濕停聚體內,讓人感到疲倦,還會伴隨食慾差、腹瀉等症狀。加上秋燥傷津,更使人乏而幹,伴隨皮膚乾燥、失眠等症狀。所以,中醫調理秋乏,核心在於健脾補氣、養血生津。

三、秋季補氣養血兩款湯品

  1. 紅棗蓮藕湯:

做法:紅棗8枚,洗淨去核;蓮藕300克切塊;花生一小把,提前浸泡1小時。所有食材倒入鍋中加水,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炖煮1小時,蓮藕軟爛後加入適量冰糖調味。

功效:健脾益氣、潤燥、養血安神。蓮藕清潤生津,紅棗甘溫補血,搭配花生更能健脾。適合皮膚、嘴唇乾燥,失眠,乏力者。

  1. 當歸生薑羊肉湯:

做法:羊肉300克切塊,冷水下鍋,加料酒川燙,撈出洗淨,放入當歸10克、生薑5片、紅棗5枚,大火燒開轉小火燉2小時後,加入適量食鹽即可食用。每週可食用1-2次。

功效:溫中補虛,祛寒止痛。其中羊肉溫補陽氣,當歸補血活血,生薑溫中散寒。尤其適合手腳冰冷、怕冷,月經腹痛或產後血虛者。
注意濕熱體質、陰虛火旺、感冒發熱者不宜多食。

若現代人因忙碌難以常熬湯,也可選擇膳食補充方式。例如富含草本成分的「補氣寶」,是現代人日常補養選擇。

四、養氣三要:睡得早、動得柔、心要靜

1.早睡早起:秋夜宜早臥順應陰氣的收藏,清晨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,使肺氣得以舒展。

2.緩運動:太極、八段錦、散步,皆能助氣血運行順暢。

3.靜養心神:秋氣肅殺,人易情志低落。宜多靜心,少煩慮。

氣血運行通暢,秋乏自然消散。這個時節,不妨讓自己慢下來,多一點溫潤、多一點靜心,讓氣血在體內緩緩充盈。當我們學會順應時節,補氣養血,養神安心,這個秋天,也能過得溫暖又充滿力量。

需要提醒讀者的是,以上提到的草藥以及膳食補充品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