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這樣描述寒露:「九月節,露氣寒冷,將凝結也。」寒露,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。此時天地間的陽氣漸收、陰氣漸盛,晨露凝寒,草木漸枯。對人體而言,這正是「陽氣內斂、陰氣初長」的轉折期。若此時進補失宜,非但無益,反而可能「越補越虛」。
一、脾胃未復,補藥難收
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 經過漫長暑濕與秋燥的交替,多數人的脾胃早已疲憊。冰飲、宵夜、甜食,都會損傷脾胃,導致運化無力。常見的表現包括:吃得不多卻腹脹難消,大便黏滯不爽,身體沉重疲倦,手腳冰冷。
這時若盲目服用人參、鹿茸、阿膠等濃補之品,反而會「虛不受補」。如果脾胃虛弱,過多的滋補之品難以運化,堆積在體內,更會加重身體負擔。
二、寒露養生重在「先清後補」
寒露是一年中由「涼轉寒」的門檻。此時養生之道,不在於大補,而在於健脾、祛濕、潤肺、養氣,使氣機順,為冬補打好基礎。 最簡單安全的方法,莫過於食補調理。
1、山藥扁豆糕(《中國藥膳學》)
材料:山藥200克,紅棗500克,陳皮、鮮扁豆各50克。
做法:山藥洗淨去皮,切成薄片;棗肉、鮮扁豆切碎;陳皮切絲,同置盆內,加水調和,製成糕坯,上籠用武火蒸20分鐘。溫熱服食,每次50公克。
功效:健脾止瀉。適用於脾氣虛弱,面黃肌瘦,乏力倦怠等症。
2、山藥粟米湯(《飲膳正要》)
材料:山藥500克,粟米(小米)250克,杏仁500克(去皮尖),酥油適量。
做法:先將粟米炒熟,研成面;再將杏仁炒令熟,研碎,二物合拌勻。另煮山藥熟,去皮作泥。晨起用滾開水沖調杏仁粟米麵6~10公克成湯,放入山藥及酥油調勻,亦可加糖少許。
功效:晨起空腹食用,能溫中潤肺,養脾補氣,兼有止咳之效。
3、四神湯:
蓮子、山藥、茯苓、芡實,四者均量,佐以豬肚燉煮後食用,具有健脾利濕、補中益氣之效,有助於改善免疫力。適用於體弱勞累、腸道虛弱、消化不良、腹瀉者,也適合癌症患者食用。研究顯示,山藥中的薯蕷皂苷、多醣等成分,可以改善免疫系統;茯苓對抑制腫瘤發展有積極作用。
對現代生活節奏緊湊的人來說,除了藥膳之外,也可依自身狀況,於專業指導下選用膳食補充品,作為日常調理的輔助。例如含有天然植物萃取的產品,如「補氣寶」,以溫和支持日常能量平衡。
三、按摩保健
寒露後氣溫驟降,固護肺氣尤為重要,建議從生活細節著手,護肺養心、強脾助運。
1、按揉中衝穴:
中衝穴位於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,距指甲游離緣約1分許。雙手拇指指尖按壓中衝穴,每次按揉2-3分鐘,可強心御寒、活血行氣。
2、摩擦迎香穴:
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凹陷處。先用雙拇指沿鼻梁、鼻翼兩側上下摩擦30-50次,再按揉迎香穴2-3分鐘,按揉力度以有酸脹感為宜。可通氣宣肺,緩解鼻塞、流涕。
在這個寒露節氣,不妨放慢腳步,煮一鍋溫潤的四神湯,做一做有氧運動,讓身體與四時同節律,順時而養,補而不燥。
需要提醒讀者的是,以上提到的草藥以及膳食補充品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