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話說:「氣色好,百病少。」在中醫看來,臉不只是表情的舞台,更是五臟健康的「晴雨表」。
《黃帝內經》有言:「心主血脈,其華在面。」意思是,心臟氣血運行是否順暢,常可從面部觀察出端倪。若嘴唇發紫、皺紋異常,或許正是心臟發出的早期預警信號。
一、留意5個臉部徵兆
1、山根橫紋
鼻樑與兩眼之間的「山根」部位若出現橫紋溝,可能有冠狀動脈疾病。

2、抬頭紋
額頭橫向皺紋可能與斑塊堆積和動脈粥狀硬化有關。
3、耳垂斜紋
耳垂上出現一條連貫的斜向皺褶,被稱為「冠心溝」,可能是心臟冠狀動脈硬化導致末梢供血不足,形成褶皺。
4、嘴唇紫紺
紫紺是指因血液中缺氧或還原血红蛋白增多,导致皮肤和黏膜呈现青紫色的一种病理现象,通常是潜在严重心肺疾病的信号。中醫講,心主血脈,心氣虧虛,血行不暢,血液瘀滯,出現唇色青紫。
5、舌下「紫筋」
舌下靜脈若見兩條深紫色曲張血管,如蚯蚓狀,可能存在動脈粥樣硬化。中醫認為「心開竅於舌」,舌下紫筋提示血瘀。
二、3個護心穴位
1、內關穴
位置: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肌腱與橈側屈腕肌腱之間。
按法:用拇指按揉2-3分鐘,按揉力度以有痠脹感為度。
功效:養心安神、寬胸理氣,可緩解心悸、胸痛、焦慮症狀。
2、神門穴
位置:神門穴位於腕部腕掌橫紋上,尺側屈腕肌腱橈側凹陷處。
按法:用拇指按揉2-3分鐘,按揉力度以有痠脹感為度。
功效:寧心安神、清心熱,有助於緩解心煩、失眠等症狀。
3、膻中穴
位置:膻中穴位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,約當兩乳頭之間。
按法:手掌握拳,用大拇指和中指指節敲擊3分鐘,敲擊力度以有一點聲音為度。
功效:寬胸理氣,能緩解胸悶、心悸症狀。
三、2款養心食療
中醫強調「藥食同源」,推薦2款飲食改善心血管症狀。
1、柏子養心湯
材料:柏子仁6g,當歸5g,川芎10g,黃耆15g,黨參10g,酸棗仁5g,五味子5g,遠志5g,豬心1個,鹽、芝麻油適量,蜂蜜少許。
做法:將所有草藥洗淨裝入過濾袋中,豬心剖開洗淨,放入砂鍋內,加入清水1000毫升 ,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熬燉1小時,撈出豬心切成薄片,放於小盤中用鹽和芝麻油拌勻,藥汁用蜂蜜調味。空腹熱食豬心,溫藥汁送服。
功效:益氣、養心安神。脾胃虛弱、陰虛火旺、孕婦或哺乳期不宜服用。
2、黨參烏雞湯
材料:烏雞1隻,黨參20克,紅景天20克,生薑15克,鹽適量。
做法:烏雞切塊洗淨,紅景天、黨參洗淨裝入過濾袋中,和生薑一起放入鍋中,加適量清水,大火煮開後,轉小火燉1小時,加入少許食鹽調味即可食用。
功效: 益氣養血,適用於常心悸胸悶,伴隨心神不寧、失眠多夢者。
心臟病的防治重在日常保養。 飲食宜清淡,少油少鹽,多攝取富含Omega-3與抗氧化成分的食材,如三文魚、火龍果、奇異果、山楂、西蘭花、菠菜、黑芝麻、紅豆等。 保持適當運動、規律作息,避免久坐、抽菸與情緒激動。此外,還可以選擇輔助代謝的膳食補充品,如「代謝寶」,作為日常調理的輔助支持。
臉是心的鏡子,學會觀察臉部的細微變化,搭配穴位保健與飲食調養,守護心臟健康。
需要提醒讀者的是,以上提到的草藥以及膳食補充品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