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視角下的食療養生

中醫強調「藥食同源」,日常飲食不僅能充飢養身,也能輔助養生。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大、飲食失衡,食療養生越來越受到關注。那麼,中醫如何看待食療?

一、食療在中醫中的地位

《黃帝內經》指出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」,這強調了飲食在養生中的根本作用。其中,五穀在現代泛指穀類和豆類,是飲食養生的基礎,能補養身體,給人能量,使體格健壯。五果指水果,是平衡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輔助食物。五畜指肉類,能補充五穀主食營養之不足。五菜則指蔬菜,能增食欲、充飢腹、助消化,對健康十分有益。這與現代「健康飲食金字塔」的理念不謀而合:主食為基礎,蔬果為輔,肉類與奶豆類要適量,油鹽糖要少量。

《黃帝內經》指出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」
《黃帝內經》指出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」

二、中醫對養生的三大觀點

 1、因人而異

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飲食養生方案也不同。

2、因時而調

飲食宜隨四季調整。春季宜食清淡食物,夏季宜食甘涼食物,秋季宜食生津食物,冬季宜食溫熱食物。

3、五味平衡

酸甘苦辛鹹各有所主,不可偏嗜。

三、9種體質與飲食搭配建議

中醫將人體分為九種體質。體質一般是先天遺傳,又經後天調養而成。以下不同的體質有不同的食療搭配。

1、平和體質

平和體質是先天稟賦良好,後天調養得當的健康體質。多吃五穀雜糧、蔬菜瓜果,少量過於油膩、辛辣之物。

2、陽虛體質

多表現為身體肥胖,四肢發懶,腰膝冷痛,怕冷,大便時稀,面色較白,容易疲累等。

可多吃甘溫益氣的食物如牛羊、蔥、薑、韭菜、胡椒等。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,如黃瓜、藕、梨、西瓜等。

怕冷或手腳容易冰冷者可以嘗試紅棗、桂圓、黨參、黃耆茶飲,開水浸泡15分鐘即可飲用。

3、陰虛體質

多表現為形體偏瘦,手足心熱,口乾咽燥,喜吃冷飲,大便乾燥,小便黃等。

可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,如瘦豬肉、鴨肉、綠豆、冬瓜、芝麻、百合等。少食羊肉、韭菜、辣椒、蔥、蒜、葵花子等性溫燥烈的食物。

4、氣虛體質

多表現為說話低語,面色苍白,體倦乏力,氣短懶言,易出虚汗等。

多吃有益氣健脾作用的食物,如黃豆、白扁豆、雞肉、香菇、大棗、桂圓、蜂蜜等。 少食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,如檳榔、空心菜、生蘿蔔等。

5、濕熱體質

多表現為面垢油光,面生痤瘡,口乾口苦,身重疲倦,眼睛紅赤,大便燥結,或有大便黏滯,小便顏色較深,男性陰囊潮濕,女性帶下增多等。

飲食宜清淡,多吃甘寒、甘平的食物如綠豆、空心菜、莧菜、芹菜、黃瓜、冬瓜、藕、西瓜等。 少食辛溫助熱的食物。 應戒菸酒。

6、痰濕體質

多表現為臉部肌膚多汗油膩,胸悶痰多,身體沉重困倦,口中黏膩或甜,喜食肥甘厚味等。

飲食清淡為原則,少食肥肉及甜、黏、油膩的食物。可多食蔥、海藻、冬瓜、蘿蔔、金橘、芥末等食物。

7、氣鬱體質

多表現為精神憂鬱,煩悶不樂,自覺喉嚨中有東西卡住,吞不下、吐不出,容易出汗,口淡無味,大便鬆散不成形等。

多吃小麥、蔥、海帶、蘿蔔、金橘、山楂等食物。睡前避免飲茶、咖啡等提神醒腦的飲料。

如有胃脹或消化不良者,可以嘗試山楂、陳皮、玫瑰花茶飲,能消指行氣、滋潤養顏。此茶不宜空腹使用。孕婦、胃酸倒流或時常胃不適者不宜飲用。

8、血瘀體質

多表現為唇色偏黯,面色晦黯,肢體容易出瘀斑,黃褐斑,女性有經常性的月經不規則與經痛等。

可多食黑豆、海帶、蘿蔔、胡蘿蔔、金橘、橙、柚、桃、李子、山楂、玫瑰花等食物,少吃肥豬肉。

9、血虛體質

多表現為皮膚乾燥,嘴唇與指甲的顏色淡白,頭暈眼花、心悸失眠、多夢不安、面色蒼白萎黃,女性月經量少。

調理可用生地、熟地、桂圓,加入鴿子肉、瘦豬肉,一同煮湯,達到補氣、滋陰、養血的目的。

四、現代人食療的新選擇

在快節奏的生活中,許多人難以每天精心搭配食療。這時候,部分來自草本理念的膳食補充品,成為現代人關注的方向。例如市場上有一款名為「代謝寶」的產品,協助日常代謝調理。

食療養生講究順應體質、四時和五味平衡。雖然每個人可以依照自身狀況選擇合適的飲食方案,但若涉及中藥材,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。對於生活忙碌、無法經常準備食療的人,合理搭配健康飲食,適度輔以草本膳食補充品,或許能在日常中多一份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