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會讓血糖快速升高?飲食過甜、精緻澱粉過多等都是血糖升高的幫兇。壓力、久坐、睡眠不足 ,也是血糖波動的重要因素。除了現代醫學的血糖檢測與治療,中醫如何看待血糖?如何改善血糖?
一、中醫對血糖的認識
現代醫學認為,糖尿病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利用障礙有關。高血糖是糖尿病控制不良的常見結果。中醫的消渴病與現代醫學的糖尿病有相似之處。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便有記載:「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」。消渴病多表現為多尿、多飲、多食、形體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等 。中醫認為,其發生與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等因素有關,進而導致氣虛、體內陰液不足,內生燥熱。

二、血糖平衡的中醫養生法
1. 飲食
少甜、少油膩有助於脾胃功能維持,間接幫助血糖管理。同時,適量攝取粗糧、豆類與苦味蔬菜,如糙米、黑豆、羽衣甘藍等,對平衡代謝也有益處。發表於《自然》(Nature)期刊的研究指出,苦味蔬菜與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謝健康改善存在關聯,並提示可能有助於血糖控制。https://pmc.ncbi.nlm.nih.gov/articles/PMC8227621/
相反,蛋糕、炸雞、燒烤等甜膩厚重的食物容易阻礙脾胃消化,就像給脾胃裹上一層油,影響消化,加重體內濕濁。中醫認為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人體日常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多依賴脾胃的吸收與轉化,一旦脾胃受損,健康也會受到影響。
2. 運動
中醫認為「動則生陽」,適度運動可以提升陽氣,促進氣血運行 ,從而幫助身體提高代謝能力。
3. 情緒
在中醫中,情緒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。情緒過度會導致氣血紊亂,直接影響臟腑功能,從而間接影響血糖。
4. 作息
晚上11點至凌晨3點保持穩定睡眠狀態。晚間11點至凌晨3點為肝膽經氣血循行的重要時段,若這段時間熬夜,會影響肝膽運行,影響毒素排出,加重血糖問題。
5. 穴位
一項研究表明,中醫針刺一些特定穴位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2型糖尿病的臨床症狀,如改善糖化血紅蛋白(HbA1c)、空腹血糖(FBG)等。 https://pmc.ncbi.nlm.nih.gov/ar4cles/PMC12187737/#s5
大家平時可以按摩2個有助於調節血糖的穴位。兩個穴位每次可按揉100下,每天按2至3次。
- 降糖穴:位於手腕橫紋向上五橫指寬的兩筋之間。
降血糖穴在傳統上被認為與胰臟功能及消化系統相關,臨床上常用來輔助調節血糖。
- 胰俞穴:位於背部第八胸椎的棘突下旁開二橫指寬處。
胰俞穴和胰臟有關,可調節胰臟的內分泌功能,幫助分泌更多胰島素,從而改善血糖控制。
三、日常代謝健康的“小幫手”
除了以上一些中醫維持血糖的方法,現代人也可以考慮膳食補充品作為日常飲食的輔助。例如代謝寶,其設計理念結合了中醫整體觀、阿育吠陀哲學與現代營養學,強調從多層面支持代謝健康,並將人體視為一個整體(一個小宇宙)來進行調養與保健,可供關注血糖、血脂與代謝平衡的人群作為飲食的補充。
代謝寶成分特色:
- 穩定血糖:苦瓜、苦瓜肽、胡蘆巴、鉻、鋅、南非醉茄等成份,有助於調節血糖、提升胰島素敏感性,幫助維持穩定能量。發表在《國際分子科學》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發現,葫蘆巴可能可以改善整體血糖控制參數和血脂狀況。 https://pmc.ncbi.nlm.nih.gov/articles/PMC10531284/
- 改善血脂:綠茶、薑黃、余甘子、三果與黑胡椒,協助調節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,維持血脂平衡。
- 支持血壓與循環:肉桂、刺五加、紅景天等草本,能促進血液循環,協助維持健康血壓與心血管功能。研究表明,紅景天水溶性成分可能可以改善血壓。 https://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abs/pii/S0378874108003887
- 全面抗氧化與保護:維生素C、硒酵母及維生素D2,提供強效抗氧化支持,幫助減少自由基傷害,維持整體健康與免疫平衡。
中醫強調「標本兼治」,平衡血糖不僅僅看血糖數字,更注重整體狀態的調和。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、良好的飲食習慣穩定的情緒與適度運動,才是維持身體長久健康的根本。中醫也講求『治未病』,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及早養護,往往比事後治療更為關鍵。
需要提醒的是,糖尿病與血糖問題屬於慢性代謝性疾病,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中醫養生、飲食運動以及適當的膳食補充品只能作為日常輔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