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秋風起時,總有人會感嘆:「又是一年秋天到了。」詩人宋玉在《九辯》中嘆道:「悲哉!秋之為氣也!」蕭瑟的秋意總讓人多愁,似乎每逢秋天,情緒就會低落。其實,這並非文人故作多情,而是人體與自然之間真實的共鳴。
隨著秋季日照時間縮短,大腦中「褪黑激素(melatonin)」的分泌增加。研究顯示,褪黑激素分泌節律的變化與「季節性情緒低落症(SAD)」相關,這正解釋了為何進入秋季,人們容易感到憂鬱、悲秋。
一、中醫如何看待「悲秋」?
中醫認為,人與自然相應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秋三月,此謂容平。」秋天萬物成熟,陽氣漸收,大地歸於肅靜。五行中秋屬金,金應於肺,而七情中的「悲」亦屬金。當秋氣內斂,若人之肺氣不足、肅降不利,便易出現情緒低落、身體沉重、疲憊、頭痛、失眠。
肺主一身之氣,司呼吸與宣發。若肺氣不宣,氣機鬱滯,金剋木,進而影響肝氣條達,使人情緒抑鬱、煩躁不安。這正是許多人在秋季「無事卻煩、易感傷」的根源所在。
二、悲秋的解方——「容平」之道
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容平」,意指人應順應自然變化,收斂神氣,保持從容而平和的心境。中醫秋季養生之道,在於養肺、疏肝。肺氣充實則情志安,肝氣條達則不鬱悶。
三、飲食調養:潤肺疏肝兩相宜
秋季飲食宜潤不宜燥,可多食蓮子、百合、銀耳、蜂蜜等潤肺養陰之品。若常覺焦慮、失眠多夢,可泡飲疏肝理氣茶(玫瑰花、陳皮、薄荷、甘草)助疏肝解鬱、安神寧心。
若常覺失眠,乏力者,可煮紅棗蓮藕湯以健脾養血安神。日常亦可依個人體質,搭配含草本成分的膳食補充品如「補氣寶」等,協助調整氣機、補充能量。
四、穴位按摩:按出好氣色
太衝穴:位於足背第一、第二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。每日2次,每次按揉2-3分鐘,以微酸脹感為宜。能疏肝理氣、舒緩情緒。
神門穴:位於手腕橫紋靠小指側凹陷處。常按可養心安神,改善睡眠、減少焦慮。
秋天陽氣漸收,陰氣漸長,起居宜早睡早起,順應日短夜長之節律。可多行散步、太極等緩和運動,以調和氣血、平穩情志。最重要的,是保持「容平」的心態:少憂思、多靜心,以平和之氣迎接冬藏之季。
需要提醒讀者的是,以上提到的草藥以及膳食補充品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