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脾胃健康嗎?養好脾胃是中醫養生第一步

現代人生活節奏快,三餐不定、久坐少動,加上壓力過大,最容易受傷的往往就是脾胃。許多人常感到飯後困倦、面色發黃、食慾不振,其實這些都是脾胃功能失調的信號。

在中醫看來,人的健康不在於吃多少補品,而在於能否“吃得下、化得開、吸得進”。這三者的根源,都繫於脾胃之間。古人雲: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。」意思是說,脾胃將飲食物轉化為水谷精微,為化生氣血提供充足的原料。若脾胃虛弱,再名貴的補品,也難消化吸收。

一、脾胃——人體的「能量引擎」

清代名醫葉天士說過:「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」這句話點出了生命的根本。所謂「胃氣」,不僅指胃的消化功能,還包括脾的運化能力與小腸的分清泌濁。三者相互協調,如同人體的「能量引擎」。當脾胃健運,吃進去的食物能順利轉化為氣血;反之,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,百病叢生。

二、脾胃失衡的8個警訊

如何判斷自己的脾胃狀況?中醫講「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」,也就是說身體內部的問題,往往能從外在表現觀察出來。若你出現以下幾種情況,就要留意脾胃是否出了問題:

1、面色萎黃

脾胃虛弱,氣血不能上榮,面色黯淡、發黃,沒有光澤。

2、口脣淡白、乾燥

脾開竅於口,脾胃功能變差,嘴唇沒有充足的氣血濡養。

3、沒有食慾

吃得很少,吃一點就沒有胃口了,這多是脾胃功能變差的緣故。

4、睡覺流口水

脾主涎,涎即口水。脾氣不足,氣不能固攝涎液,睡覺時容易流口水。

5、失眠

脾胃虛弱,氣血生成不足,心失所養,表現為失眠多夢。

6、胃脹、口臭

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脾胃虛弱,氣機不暢,食物積滯於胃,出現脹氣、口臭。

7、大便溏泄或便秘交替

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吃進去的食物不能消化吸收,大便溏稀。同時脾胃運化能力弱,也會導致腸動力不足,造成便秘。

8、虛胖或消瘦

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消化吸收差導致消瘦。脾虛日久,水濕運化失常,濕濁內停導致身體肥胖脾。

三、健脾養胃這樣做

日常養護脾胃,重在飲食有節與生活規律。

1、飲食調養

中醫認為「脾喜燥惡濕。」少吃生冷、油膩煎炸的食物,多吃健脾益胃之品,如山藥、南瓜、小米、紅棗、薏米、板栗等。

推薦一道簡單的「山藥排骨湯」,健脾養胃、老少皆宜。

材料:山藥500克、排骨600克、大棗10枚、薑3片

做法:排骨汆燙去血水乾淨備用,在鍋中加入適量清水,放入排骨、薑片,大火煮沸後轉小火慢燉40 分鐘。加入山藥塊,繼續燉煮20 分鐘。最後加入鹽調味即可。

你的脾胃健康嗎?若脾胃虛弱,再名貴的補品,也難消化吸收,養好脾胃是中醫養生第一步。
你的脾胃健康嗎?若脾胃虛弱,再名貴的補品,也難消化吸收,養好脾胃是中醫養生第一步。

2、作息與情志調養

中醫認為思慮過度最傷脾。保持愉快的心情與規律的作息,也是的養脾重要方式。

3、適當運動

平時可以進行適當運動,如飯後散步、太極、八段錦等,促進氣血循環,進而輔助改善脾胃功能。

此外,也可以考慮搭配一些日常營養補充,如「補氣寶」,改善睡眠,輔助氣血生成,促進血液循環。

中醫認為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。」由此看來,保護好脾胃對維持我們的健康很重要。從少吃生冷、飲食有節、心情舒暢開始,讓脾胃恢復運化生機,氣血充盈,遠離百病。

需要提醒讀者的是,以上提到的草藥以及膳食補充品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