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夜難眠?中醫教你從氣血與情志調理入眠之道

秋日的夜晚,天氣漸涼,空氣乾燥,許多人卻發現自己晚上特別難入睡。不是翻來覆去睡不著,就是淺眠多夢、早醒難再入眠。為什麼秋季會特別容易失眠?中醫認為,這與季節氣候的變化、臟腑功能的調節以及情志波動都有密切關係。

一、秋季難眠的中醫原理

《黃帝內經》認為秋天是陽氣漸收、陰氣漸長的季節。若生活節奏過快、思慮過多,會使陽氣難以內斂、陰陽轉化失調,心神因此不寧,出現失眠多夢的現象。

中醫認為,「心藏神」,若氣血不足或陰虛火旺,心神失養或被火擾動,皆易導致夜不安眠。因此,秋季的睡眠調理重在順時養陰、寧心安神。

二、秋季失眠三大常見證型

中醫將失眠歸為「不寐」範疇,包括入睡困難、清晨早醒、醒後難入睡或淺眠易醒。其病位主要在心,與肝、脾、腎關係密切。失眠關鍵在於臟腑陰陽失調。根據不同體質與病機,秋季常見的失眠可分為以下三種證型:

1、陰虛火旺型:臨床多表現為夜間盜汗、心煩口乾、舌紅少苔、腰膝酸軟等。常見於長期熬夜、體內陰液虧損者。宜養陰清心,可用百合、麥冬、酸棗仁等。

2、氣血兩虛型:臨床多表現為入睡慢、多夢易醒、神疲乏力、面色少華、心悸健忘等。多因脾虛生化不足、氣血虛弱所致。宜健脾養心、補益氣血,可用黃耆、人參、茯神、龍眼肉等。

3、肝鬱氣滯型:臨床多表現為入睡困難、胸悶嘆息、情緒不穩、腹脹、女性月經不調等。秋氣肅殺,容易引發「悲秋」情緒,若肝氣鬱結、氣機不暢,就會使心神不安而難以入眠。宜疏肝解鬱、調暢氣機,可用柴胡、香附、合歡皮等。

三、秋季日常調養

1、飲食養生:可多食銀耳、百合、蓮子、桂圓、紅棗等,潤肺養心、滋陰安神。

2、起居有節:秋日宜早睡早起、保持作息規律,搭配輕度運動如太極、散步,可助氣血流暢。

3、睡前泡腳:睡前宜用熱水泡腳10-15分鐘,一週固定時間泡腳2-3次。最好在晚上8點泡腳,最遲不能超過9:30。泡腳能促進血液循環,有助於消除疲勞。

4、足底按摩:泡腳後,可以按摩湧泉穴,促进血液循环,有助于消除疲劳,改善睡眠。用拇指指腹按摩对侧脚底涌泉穴36次,再换另一侧按摩,如此反复2-3次。

現代人壓力大、作息不規律,除了以上幾種保養方式,可考慮日常搭配膳食補充品作為調理輔助,如「補氣寶」,以現代營養結合傳統草本的方式,協助調整體質、維持能量與免疫平衡。

中醫講究「天人相應」。秋令宜收宜養,只要順應自然節律,調整作息、穩定情志、補養氣血、潤燥安神,自然能讓心安而眠。

需要提醒讀者的是,以上中藥以及膳食補充品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