氣血虛的中醫養生之道

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中,許多人常感到疲倦、氣短、失眠、健忘。這些看似輕微的狀況,在中醫眼中,多與「氣血不足」有關。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,透過氣血雙補,以恢復人體的內在平衡與生命活力。

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,透過氣血雙補,以恢復人體的內在平衡與生命活力。
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,透過氣血雙補,以恢復人體的內在平衡與生命活力。

一、「氣」與「血」在中醫中的意義

中醫認為,「氣」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,主升降出入,推動全身血脈與臟腑運行。「血」是滋潤和營養全身的物質基礎。二者如陰陽互依,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。若氣虛,則血運失常;若血虛,則氣無所附。

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「胃氣充則血旺,血旺則氣強。」可見脾胃功能充足,是氣血生成的關鍵。經典方劑如八珍湯,正是補氣養血的代表,用於治療氣血兩虛所致的體虛乏力、氣短懶言、月經不調等症。

二、氣血虛的常見表現與成因

氣虛者常見疲倦無力、氣短、少言、畏寒等。血虛者多表現為面色蒼白、心悸、健忘、手腳冰冷、失眠多夢、女性月經不調等。其成因包括長期過度勞累,作息不規律,飲食失衡,思慮過度久病或失血過多等。中醫調理原則在於健脾益氣、養血安神,恢復臟腑功能和氣血運行。

三、日常調養與養生建議

1、健康飲食

保持三餐定時,注意飲食搭配。日常飲食中可以吃一些食物改善氣血虛。如健脾益氣的山藥、蓮子,養血安神的紅棗、龍眼,補鐵的豬肝、牛肉、鴨血、菠菜等。

2、規律作息

避免熬夜與過度勞累,保證充足的睡眠。儘量在11點前入睡,這段時間入睡,人體的臟腑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,使身體得到充分休息。

3、穴位按摩

還可以按摩一些保養穴位,健脾益氣、調補氣血、促進氣血運行。

三陰交穴:

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,腳內踝尖往上四橫指寬處,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。三陰交穴是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和足厥陰肝經三經交匯的穴位,有補腎健脾,助氣血運行,改善生理痛和更年期症狀的功效。

按摩時,端坐位,雙腳支撐地面,用拇指指腹按柔穴位,每次按揉30秒,重複5-10次,力度以有酸脹感為宜。

足三里穴:

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,外膝眼下四橫指,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。有健脾益胃,調節氣血,增強免疫力,改善疲勞乏力,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
按摩時,端坐位,用拇指指腹順時針按揉2-3分鐘,力度以有酸脹感為宜。

關元穴:

關元穴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,肚臍下四橫指寬處。有補益元氣、溫補腎陽,改善痛經的功效。此穴配合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可以緩解糖尿病併發症。

按摩時,仰臥位,將雙手搓熱,用手掌以關元穴為中心,向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摩擦腹部,持續至發熱為止,也可用手指指腹垂直按壓或按揉穴位2-3分鐘,力度以有酸脹感為宜。

4、保持愉悅心情與適度運動

保持好心情,練習太極、打坐等,促進氣血運行。

除了以上方式,還可以考慮膳食補充品,如「補氣寶」作為日常健康生活方式的輔助選擇,幫助維持日常活力。

需要提醒讀者的是,以上中藥以及膳食補充品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綜合管理。